以下是微流控脂質體技術的制備工藝詳細介紹:
1、流體聚焦法
原理與結構設計:這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在芯片中間通道引入含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膽堿(DMPC)和膽固醇的異丙醇溶液作為有機相,兩側通道則引入PBS溶液。當三股流體在主通道聚焦時,脂-醇溶液被兩側水相擠壓并擴散至水相形成窄的混合溶劑區。一旦混合溶劑區醇含量低于脂溶解所需的醇含量,磷脂會自組裝形成單層小尺寸球形脂質體。
參數調控:脂質體的大小可通過有機相或水相流體流速進行精確調控,范圍通常在100–300 nm之間,且單分散性好。通過調整總流速(TFR)和流速比(FRR=水相/醇相),可以進一步優化粒徑及其分布。例如,增大FRR會使脂質體的粒徑減小;而TFR的增加會導致脂質體增大,尤其是當FRR數值較小時,這種趨勢更為明顯。
優勢特點:該方法能夠精確地控制邊界條件,按照需求調控各種物理參數;可批量制備脂質體;獲得的脂質體尺寸均一、大小可控;能實現高的包封率。為了進一步提升控制精度,還可以采用五個進口、三個出口的微流控結構,使水溶性物質直接被兩側的醇相包封,隨后形成包封水溶性物質的脂質體,減少包封物質的浪費。
三維流動聚焦改進:利用核-環形毛細管陣列平臺形成三維流體聚焦,可以顯著提高制備效率。由于多個核-環結構毛細管組成陣列,脂質體的制備效率是二維流體聚焦制備方法的10000倍,且制備的脂質體尺寸可調,呈高度單分散性。這主要是因為在三維流動聚焦裝置中,含脂的醇溶液能快速擴散至水相中。
2、雙乳化微滴法
原理與過程:這是一種有效制備巨型脂質體的方法。采用水-油-水(W/O/W)雙層微乳液滴法,油相為揮發性的有機溶劑,促使單層脂分布在水-油界面形成雙層脂膜,排列成雙層微乳,通過溶劑萃取后得到脂質體。使用微流控平臺產生雙層微乳,并自發組裝成GUV(巨型單層囊泡)。通過各相流體流量可以方便地控制雙層微乳液滴的尺寸,從而得到尺寸均一、分散穩定的雙層微乳液滴,進一步轉化為單分散的巨型脂質體。
優點與局限性:微流控液滴法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相比連續流流體聚焦能夠更好地控制形成的脂質體的大小和均一性,而且有很高的包封率。然而,以微乳為基礎的微流控液滴制備方法最大的缺陷是需要使用與水不相混溶的有機溶劑(包括油殘留或表面活性劑),這些溶劑通常毒性較大,較難從脂質體體系中清除,并且可能降解活性成分,導致脂質體有毒,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風險。
交錯人字形微混合器應用:研究表明混合器混合單元數目和FR大小是制備納米脂質體的關鍵因素。FR由小逐漸增加至中等數值時,混合器對納米脂質體粒徑大小的影響比較明顯。同時第一個混合單元的位置對于制備納米脂質體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利用交叉人字形微混合器結構可以高通量制備由促融脂二油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OPE)和陽離子脂(2,3-二油氧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銨(DOTAP)組成的單分散陽離子納米脂質體。
新型微流控膜乳化技術:針對已報道的脂質體制備方法的局限性,創新設計并制作了一種新型微流控膜乳化裝置,基于適合封裝核苷酸的脂質體處方,研究處方因素和工藝參數對脂質體形成的影響。結果表明,通過調整處方因素和工藝參數,可以實現脂質體粒徑的精確控制,且所得脂質體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該技術還被擴展到藥物遞送微球平臺構建中,以實現高粘度海藻酸鈣微球的均勻可控制備。
結合化學方法的功能化制備:將聚乙二醇(二醇)二丙烯酸酯和光引發劑的水溶液作為內水相,含有磷脂的氯仿和正己烷的混合溶液作為中間相,以及含有表面活性劑的聚乙烯醇溶液作為外水相,利用微流控技術成功制備了乳液。以此乳液為模板,通過液滴的反浸潤過程和紫外光聚合反應制備了含有凝膠內核且單分散性良好的脂質體。還可以向含有凝膠內核的脂質體中嵌入磁粒子,使脂質體磁功能化,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實現定向遷移和定點釋放。
